综合平台
联合秘书处
Joint secretariat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


(一)中心概况


在《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北京林业大学的意见》(教发[2001]6号)的指导下,国家林业局协商教育部于2001年12月共同发文批准,在原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现更名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挂靠在北京林业大学,办公地点位于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


(二)职责范围


中心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自然保护区研究机构,承担协助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相关工作,并兼具服务全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北京林业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三)工作成效


中心共组织了412个(次)自然保护区的晋升及调整评审工作,其中有257处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共完成345个(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80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评审工作。此外,中心还协助保护地司起草10余项行业规范性文件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相关办法及规定,多次开展自然保护区培训工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宣传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效,中心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宣教工作,主办了“砥砺前行——中国自然保护区向党的十九大献礼专题展览”“2018 中国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摄影比赛”,协助中央电视台制作《秘境之眼·微纪录》等系列节目并参与《秘境之眼》自然保护地宣传节目相关工作。中心还承担了国家林草局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框架建设研究》《自然保护区经济价值评估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及“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烧迹地考察”等 10 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现场考察论证工作;与中国林学会联合举办“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并与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联系人:杜华


      联系电话:010-6233826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

 

为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2019年1月,教育部将思创中心交由北京林业大学承建,方向为实践育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一是开展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研究;二是承担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咨询服务;三是搭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协作平台;四是促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互动交流。


  自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思创中心)在教育部思政司指导下,在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大力支持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服务上级决策,突出育人功能。研究起草实践育人专项行动方案,为教育部思政司谋划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十大专项行动,推动育人工作各项政策和举措的落地落实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协助教育部组织全国2000余所高校、近万支实践团队,参与“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高校师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参与“青春告白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征集评审工作;协助教育部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实践育人类项目的中期验收工作;为“微言教育”公众号和“中央文明网”公众号供稿,大力宣传报道高校师生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和志愿服务等工作中的感人事迹。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品牌活动。连续三年组织开展“青春与祖国同行”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吸引全国60余所高校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策划“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高校学子分赴黄河流经省份,开展“黄河记忆”“生态环保”“科技帮扶”主题实践,全方位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青春智慧和力量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组织高校师生前往雄安新区开展“千年大计,走进雄安”高校师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引导高校师生切身感受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成就,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雄安新区建设;紧扣时代主题,以“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以自主开发线上闯关游戏为载体,重走长征路,创新学四史,聚力新征程。


  三是建设信息平台,提升育人实效。开设“实践育人在线”工作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目前网站已发布各类信息1000余条,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推送400余篇;在“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政网”开设专栏,打造多元化宣传矩阵;设计开发实践育人活动管理系统,为助力全国社会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高效率技术支撑;推出“跟随总书记足迹”学习专栏,系统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建设和生态文明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开辟“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青年师生学习宣讲专栏,打造集中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课堂”,为师生提供权威学习资料;开发“实践育人在线”小程序,面向全国青年师生开展“党的二十大知识问答竞赛”活动,以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入脑入心。


  四是建立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北京地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联盟,搭建实践育人协作互助平台,通过开展专题培训、课题研究、主题实践等活动,着力构建目标共同、资源共享、人才交流、优势互补、协同育人、整体提升的联盟发展长效机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邀请兼职副主任和特约研究员共同研究思创中心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思创中心日常建设工作,特别是在活动策划、课题立项、专题调研等方面深入指导,形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提高实践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下一阶段,思创中心将继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服务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目标,拓展实践平台,共享实践资源,打造精品项目,完善支持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联系人:刘晓楠

联系方式:010-62337468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秘书处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系国家一级学会,成立于 1996 年 12月,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术性、科普性、公益性、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学会由教育部主管,业务挂靠国家林业局。2010 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学会设有高等教育分会、职业教育分会、成人教育分会、基础教育分会、教育信息化研究分会、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分会、自然教育分会 7 个二级分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工作委员会、教材与图书资源建设委员会,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等 6 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总规模近210 多个,覆盖全国设有林科专业的本科院校、科研机构和高职高专院校。会员单位类型多样,涵盖 70 余个各级政府主管部门、20 多家涉林企业、20 多个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和部分林区中小学。
学会于 1996 年、2002 年分别在北京、昆明召开第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林业部原副部长刘于鹤任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2007 年 1 月在珠海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中纪委驻国家林业局纪检组组长杨继平当选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2011 年 8 月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杨继平连任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2016 年 11 月 15 日至 16 日,学会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由 179名理事组成,其中常务理事 57 人,副理事长 22 名(含常务副理事长 1 名、法人代表 1 名、秘书长 1 名)。第五届理事长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担任。
学会秘书处挂靠北京林业大学,配有 5 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常务副秘书长 1 名,秘书 3 名,另聘请会计和出纳各 1名。此外,聘任兼职副秘书长 9 名。
学会建有独立的网站(http://www.lyjyxh.net.cn)。

通过网站及时公开学会动态和各种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学会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林业教育》期刊,多次被评为国家部委优秀教育期刊,连续 2 届获得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

联系人:康娟

联系电话:010-62338035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秘书处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是由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科普性的非营利性社会法人团体。由当时的水利部、林业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共同发起筹备,于 1985 年 3 月由当时的国家体改委批准成立,在民政部登记注册。同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为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一级学会。
(一)历史沿革
1986 年 5 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当选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92 年 5 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杨振怀连任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2006 年 1 月,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当选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2010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当选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2016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连任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2018 年 1 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当选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2022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水利部副部长田学斌当选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
(二)办事机构
秘书处是学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北京林业大学,在理事长和常务理事会领导下,由秘书长主持开展日常工作。秘书处现有工作人员 13 人,下设 12 个部门:组织宣传部、会员发展部、学术交流部、科普工作部、期刊编辑部、国际合作部、继续教育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水平评价办公室、奖励工作办公室、学会功能型党委办公室。
工作委员会是学会的专职办事机构,学会现有 7 个工作委员会:组织宣传工作委员会,咨询与评价工作委员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学术交流、期刊与科技奖励工作委员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三)分支机构及会员
专业委员会是学会的分支机构,学会现有 16 个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小流域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黄河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崩岗防治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福建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植物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防治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程绿化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防治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支撑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林草生态修复工程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支撑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产业工作委员会(支撑单位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学会现有 1140 家单位会员,13508 名个人会员。此外,全国已有 27 个省级行政区建立了省级水土保持学会(天津、黑龙江、上海、西藏、新疆,尚未建立水土保持学会)。
(四)主要业务范围
1.组织开展国内外水土保持学术交流活动和科学技术考察活动,促进国际民间水土保持科技合作。
2.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推广水土保持先进技术,普及水土保持科学技术。
3.编辑出版会刊和有关学术刊物、技术专著与科普读物及相关的音像制品,开展优秀书刊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4.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组织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水土保持验收等技术培训。
5.接受有关政府部门的委托,进行科技项目评估与论证,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文献编纂与技术标准的编审等工作。
6.为各级决策部门制定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战略、法律法规,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政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进行科技咨询。
7.承担国家水利、林业、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委托的工作。
8.为会员和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服务,反映会员的正当要求,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五)党建引领
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组织学会党委、秘书处党支部、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的重要论述。
以“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水土保持建设”为题,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活动。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通过召开党委会议,前置审议学会“三重一大”事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学会刊物、网站、公众号以及会议、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六)学术交流
学会以学术立会,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2018 年和 2019 年,学会分别主办了两届中国水土保持学术大会,每届参会人数均超过 1000 人。2022 年 12 月学会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水土保持学术大会,受疫情影响采取线上方式进行,12000 余名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在线实时参会。
1998 年,召开了第一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目前已经举办了 18 届,已经发展成为学会的学术品牌会议。2014 年,学会与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签订了《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交流框架协议》,双方在祖国大陆和台湾轮流组织线下学术交流和调研活动。
近年来,学会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等高层次专题研讨会。同时,指导分支机构围绕国家水土保持中心工作和水土保持领域前沿问题,举办主题鲜明的高水平专业性学术研讨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指导省级学会举办富有区域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高水平区域性学术研讨会。
(七)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是学会的重要职能,也是学会每年的重点工作。科普教育基地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自 2017 年起,学会已评审出 26 家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在当地和区域范围内发挥了非常突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科学传播专家是国家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普工作的第一资源。经过中国科协批准,学会目前依托崔鹏院士团队已建立起 1 个山地灾害学科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科普读物是科普工作的又一重要资源。由学会组织编写的《水土保持读本》先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北京市出版工程”项目,已累计印发 10 万余册。
学会依托这些资源优势,每年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科普受众年均达到数十万人次。通过各类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动了水土保持科普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
(八)科技奖励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是学会设立和承办的主要奖项,2006 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联合批准)(国科奖社证字 0159 号),下设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优秀设计奖和杰出贡献奖 4 个子项,是行业内的最高奖励。
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2007 年—2021 年共评选 13届;青年科技奖二年评选一次,1994 年—2021 年共评选 12届;优秀设计奖二年评选一次,2017—2021 年共评选 3 届;2016 年评选突出贡献奖 1 次,2022 年更名为“杰出贡献奖”,杰出贡献奖五年评选一次(学会换届当年评选),2022 年评选首届。
(九)社会服务
多年来,学会支持并大力推动水土保持学科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体系的形成,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晋升为国家一级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充分发挥学会学科和学术优势,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决策咨询专家团队,汇聚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多次为国家发展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先后参与修订了《水土保持法》和《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服务于国家顶层设计。
学会自主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水平评价管理工作,每年组织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和监测单位水平评价工作。每年组织开展水土保持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近五年年均培训人数在 3000 人以上。
(十)国际合作
学会积极推荐我国专家在国际组织任职,推荐 9 名专家任职世界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崔鹏院士任职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共同主席和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学会组织召开了全球土壤侵蚀研究高层论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防灾减灾国际高层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会议,积极协办世界水土保持学会国际研讨会、资源环境与生态保育国际研讨会、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
(十一)学术期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唯一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 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2004 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 年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 年入选Scopus数据库,2022年被英国 CAB 文摘数据库(国际农业生物研究中心)收录。主要栏目有:水保黄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工程技术;学术论坛;教学研究;研究综述。

学会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服务行业发展和连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引领广大会员和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技创新,促进水土保持学科繁荣发展,促进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推广,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奖励、人才举荐、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被民政部评定为 4A 级社会组织。新时期、新起点,学会将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持续助力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联系人:宋如华

联系方式:010-62336252


国家储备林联盟秘书处
(一)基本情况
1.发起成立
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由原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林办公室和北京林业大学共同发起组建,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管理、科研等相关单位组成的非营利性协作组织。2013 年 12 月 27 日揭牌成立,联盟成员单位包括:指导储备林建设项目的主管单位、金融机构,从事林业及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咨询规划单位,已参与和计划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项目公司和相关企业,参与储备林建设的大型国有林场等单位。联盟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财司和生态中心的指导下,制定行规行约,组织行业活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组织教育培训,推进储备林人才队伍建设;组织行业技术交流、国际合作、展会论坛、技能培训等行业活动;开展项目调研和课题研究;跟进储备林建设情况,开展项目成效评估;发挥联盟专家学科优势,提供项目咨询服务;搭建合作平台,服务理事单位;筛选储备林示范项目,推广典型建设模式。
2.发展进程
为更好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木材安全大局,持续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充分发挥联盟的桥梁纽带和服务成员功能,实现成员单位的共同发展。同时,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社团管理的要求,规范建设联盟管理体制体系、合法合规运行管理,经指导单位批准,联盟于 2019 年 11 月召开理事大会,更名为“国家储备林联盟”,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财司及原速丰办统一指导下作为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二级分会独立开展工作。加入林产工业协会作为二级分会的初衷,既可自主开展工作,也解决了联盟对外工作合法性问题。
3.工作成效
自 2013 年成立以来,联盟积极开展内部建设,做好会员服务和行业自律,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财司和原速丰办统一指导下,配合金融机构,在国家储备林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项目融资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建设技术咨询和业务培训以及重大项目论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联盟先后承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储备林运行管理机制及模式研究》、《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PPP 模式研究》、《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前期论证及规划》等多个课题项目;组织了《邢台市利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福建省南平市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射阳县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林业生态建设暨国家储备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0 多个项目的专家评审会;协助编制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国家储备林森林经营方案》等;协助组多次织储备林建设技术和政策培训宣讲。
(二)组织机构
1.联盟组织机构
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由原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林办公室和北京林业大学共同发起组建,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管理、科研等相关单位组成的非营利性协作组织。2013 年 12 月 27 日揭牌成立,联盟成员单位包括:指导储备林建设项目的主管单位、金融机构,从事林业及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咨询规划单位,已参与和计划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项目公司和相关企业,参与储备林建设的大型国有林场等单位。联盟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财司和生态中心的指导下,制定行规行约,组织行业活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组织教育培训,推进储备林人才队伍建设;组织行业技术交流、国际合作、展会论坛、技能培训等行业活动;开展项目调研和课题研究;跟进储备林建设情况,开展项目成效评估;发挥联盟专家学科优势,提供项目咨询服务;搭建合作平台,服务理事单位;筛选储备林示范项目,推广典型建设模式。
2.秘书处机构及人员
联盟秘书处下设综合协调部、咨询研究部、运行管理部三个部门。
理事长兼秘书长:蔡飞;副秘书长:刘德庆。
综合协调部 3 人(1 人兼职),负责会员管理、培训组织、会议协调、宣传推广等工作;咨询研究部 2 人(1 人兼职),负责理论创新、实践调研、报告撰写、专家联系等工作;运行管理部 1 人,负责国家储备林项目库在线管理平台运行维护管理及子平台对接建设工作。
3.办公地点

联盟秘书处现有位于学研中心 10 层办公室两间,使用人员 6 人。

联系人:蔡飞

联系电话:010-62336526


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
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由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和北京林业大学共建共管,于 2019 年正式成立。中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为宗旨,团结广大青少年生文明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专业化、常态化推进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
(一)组织机构
1.由共青团中央作为中心的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和北京林业大学作为主体单位,共建共管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
2.为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群体参与,增强力量、提升咨询实践能力,中心设理事会,聘请学术顾问。理事会负责把握中心的发展方向,审议中心的年度工作和重大项目,确认中心的组织机构变更等,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理事会设理事若干,吸纳相关部委、研究机构、媒体、企业及青年环保社会组织等单位同志加入。学术顾问在学术咨询层面指导中心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等。
3.中心工作执行团队负责执行理事会的决定,处理中心日常工作等。设主任一名,由北京林业大学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设执行主任一名,由北京林业大学分管负责同志担任;设副主任和工作人员若干名,专兼结合。
(二)中心职责
1.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相关研究。加强对青少年生态文明认知与生态文明行为的专业研究,建立滚动调查机制,定期发布研究结果;编制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指引大纲,为具体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围绕每年青少年生态文明实践中的突出理论实践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具体工作提供专业指导。
2.协同推进“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具体项目实施。围绕“保护母亲河”行动、“三减一节”、垃圾分类等相关项目,配合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做好落实工作。
3.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环保社会组织及高校学生环保社团。通过开展培训、加强交流、实施重点项目等方式,推动青年环保社会组织合作交流,汇聚生态文明建设力量。建立青年环保公益组织发展动态数据库。
4.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征集研发传播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教育产品,在青少年中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推动生态文化成为青年主流文化。
(三)中心主要工作
1.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三减一节”、垃圾分类、零碳科技等相关项目的方案设计;
2.协同推进“光盘打卡”、“绿植领养”、“净滩行动”等项目落地实施;

3.承办绿桥、绿色长征活动,推进全国青年生态环保组织骨干培训班等项目落实;

4.聚焦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制定研究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专业分析;

5.编写发布青少年生态文明认知与生态文明行为相关研究报告;

6.常态化联系服务青年社会环保组织、高校学生环保社团及其骨干;

7.动态维护青年环保公益组织发展数据库;

8.开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账号的日常运营;

9.开展青少年绿色低碳故事挖掘,编制发布优秀典型案例;

10.常态化组织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宣讲活动。

联系人:张伟

联系电话:010-62338273


Baidu
map
Baidu
map